NG南宫体育75年来,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跟随新中国发展的步伐,江门一路跨越,挥如椽巨笔,绘崭新气象。
这是江门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75年——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地区生产总值不足2亿元,到经济生产总值迈上4000亿元新台阶,成为广东第6个工业投资超千亿的城市,江门,在跨越。
这是江门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大局发展的75年——从新中国成立前“商港尤未辟”,到新中国成立后获批设立全省第一个华侨投资开发试验区,再到大湾区时代加快谋划建设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江门,在跨越。
这是江门不断探索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的75年——从试制出广东省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双碳”领域联合实验室,从无到有培育起硅能源、新型储能、安全应急等新产业,江门,在跨越。
虽然江门1983年才成为省直接管辖的地级市,但“大江门”跨越的步伐,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被时间所见证。
数据显示,1949年江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1.69亿元,“一五”计划时期,江门经过深入广泛的讨论,定下了奋斗目标:逐步由消费城市建设为工业城市。
从20世纪50年代建设江门造纸厂、江门甘蔗化工厂、江门造船厂、江门电化厂等一大批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到改革开放后形成以机电、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建材、造纸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涌现出大长江、维达、李锦记等为人熟知的行业龙头企业,数十年间,江门工业完成了一次次跨越,支撑起侨乡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1983年,江门GDP仅28.58亿元,乘着改革开放春风,1990年实现百亿冲线亿元,用6年时间实现第二个千亿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江门,亦开始加速实现跨越,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跻身3000亿元,用了5年时间实现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的新跨越。
新时代,新征程,新江门。2021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江门开启了新一轮跨越变革——全面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全力构建江门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格局。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工业、制造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到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当年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在工业的带动下,2021年至2023年,江门GDP平均增速达5.7%,跑赢全省平均水平(4.9%)。
把握全球经济大势,以RCEP生效实施、中欧新一轮合作为契机,江门率先举办RCEP启航合作发展系列活动、首届中欧绿色创新发展大会,建设全国首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全国唯一的中国与欧盟中小企业合作区,对外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合作更加繁荣。
2023年,江门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022.25亿元、同比增长5.5%,成功争先进位,全面实现“四个千亿”发展目标:全市GDP突破4000亿元、新会成为首个千亿GDP强区、新招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2000亿元、工业投资超1000亿元。
75年来,江门经济规模连上新台阶;75年来,江门发展根基愈发坚实。今天的江门,面对“双通道”重大历史机遇,正以继续“走在前列”作为奋斗目标,以“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的闯劲干劲拼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门新篇章。
2023年,江门成为广东第六座工业投资破千亿的地市,加速迈向“万亿工业”之城、万亿GDP城市行列。
作为广东省传统工业基地,江门在岁月的坚守中,铸就了扎实的工业底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门制造”完成了一次次飞跃,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207个中类行业和666个小类行业中,江门拥有35个工业大类、142个工业中类、349个工业小类,工业门类位居全省前列。
工业投资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手段,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优化供给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江门先后吸引中创新航、隆基绿能等规划产值超百亿元项目落户,带动了硅能源、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从无到有”。
数据显示,2022年,江门GDP增速排名广东第二,取得自建市以来最好排位,当年江门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2%,为近5年来最高。去年年初,江门明确提出“没有工业投资当家,就没有制造业当家”,并定下“力推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争当全省第六个工业投资超千亿的城市”的重要目标。工业投资首次超千亿,为江门接下来迈入“万亿工业”之城行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00年前,新宁铁路修建发起者、参与者——台山籍旅美华侨陈宜禧,大胆提出在江门台山建立一个相当于“经济特区”的想法,即著名的《开设铜鼓商埠简章》,计划在铜鼓湾一带发展工商贸易,振兴地方经济,加速拥抱世界。
然而,梦启之时,却遇夷敌来犯,此构想一再搁置,留下“铜鼓商港尤未辟”的遗憾。但构筑大平台的理想,从未在江门发展历程中消亡。
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江门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开拓发展空间,为实现构筑大平台、推动大发展的理想而奋斗。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新会抽调4000多名干部群众到围垦原开展围海造田工程,时至今日,这里已开垦出6000多公顷土地。这片区域所在地,正是新会银湖湾滨海新区。
1992年,广东批准设立全省第一个华侨投资开发试验区——“广东台山广海湾华侨投资开发试验区”。往后20年,广海湾先后被纳入珠三角“南部滨海功能拓展带”,作为“珠三角沿海经济带”重点地区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这是国家赋予江门的重要使命任务,是江门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使命担当,感恩自强奋进,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谋划北、东、南三大组团,高标准规划建设面积达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的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此外,自2023年起高水平推动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并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获评为广东重点支持建设的5个主平台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省重点支持主平台。
江门的主动作为,整合了广阔的土地空间资源,为加快推进大广海湾经济区、银湖湾滨海新区建设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如今,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正加快建设,投资额近320亿元的一批优质项目落户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核心区拥有超4000公顷的用地,三大园区拥有超2000公顷的产业用地,汇集爱能森装备、威立雅、富华重工、海星游艇、中建海龙等重点项目和代表性企业,累计引进企业超220家,总产值将达600亿元……
把握区域开放合作,聚焦“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江门提前布局“大桥经济”,主动深化与港澳、深圳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指导,与香港谋划建设港邑绿色产业园,携手深圳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把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合作国家级平台。
东连港珠澳大桥、西抵大广海湾经济区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届时,江门将实现1小时直通香港、澳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将实现从湾区“大后方”到合作“桥头堡”的华丽转身,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陆地面积达9535平方公里,占大湾区1/6,开发强度不到12%,拥有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
2021年,江门提出“园区再造”工程,谋划北、东、南三大组团高标准推进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其中北组团主攻中欧合作,建设中国—欧盟(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东组团主攻深圳江门合作,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南组团主攻与港澳台、RCEP成员国合作,共建大湾区宜业宜居宜游的产业示范区。
近年来,依托县域空间资源,江门加快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3个先行启动区建设,即蓬江—鹤山、高新区—三江睦洲、新会智造产业园,打造硅能源、新能源电池、安全应急等11个特色产业园,有针对性地统筹指导各县(市、区)差异发展、错位发展。
2022年,江门在全省统计的18项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指标中,有10项指标全省第一,推动江门大型集聚区在“2022年度大型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中取得排名全省第一档的优异成绩;2023年,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38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七成,在参与广东省2023年度大型产业集聚区考核的7个地市中,江门获得“优秀”等次。
1958年,新会农业机械厂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引起党中央的关注。同年7月6日,周恩来总理亲临该厂视察,高度赞扬工人的创新精神,并题写“新会农业机械厂”厂名。从此,新会农业机械厂在广东乃至全国均有较高的名气。
这个当时的“新质生产力”,是江门以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这种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贯穿江门发展历史进程,不断塑造江门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风吹拂,进一步加快了江门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1979年,江门的一家小型集体企业——江门家电工业公司,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自动型洗衣机,注册商标“白莲”。4年后,该公司正式成立江门洗衣机厂,并于次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全自动洗衣机,注册商标由白莲改为金羚,产品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时至今日,以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产业,依旧是江门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发挥先进生产力的作用,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深刻阐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把“科技引领”工程放在“六大工程”首位,把“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跃升”作为五年奋斗目标之一,开拓创新、担当实干,为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几年,江门大胆布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被丁肇中院士誉为“世界上最具开拓性的实验室之一”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正加快建设,计划2025年运行取数;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双碳”领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已建设1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引进12家企业,储备项目260多个……
这几年,江门坚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诞生全国首款碳中和复印纸;海信视像科技江门工厂成为国内电视行业首个且唯一一个“零碳工厂”;新能源电池国内行业巨头中创新航在大湾区基地集群中的首个项目建成投产,可生产全球独创的“One—StopBettery”系列中最新型号产品;全球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在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制造基地、区域中心级项目落户,打造国家硅能源产业发展基地和产品进出口基地;率先在国内打造安全应急产业“五维一体”发展格局,成功跻身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2021年12月,江门携手港科大(广州)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成为粤港“双碳”领域合作最大的前沿科研平台。
几年来,以该实验室建设为依托,江门在全省率先建设“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成功整合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广核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深圳工研院、中创新航等10多家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联动建设大广海湾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园和新会双碳产业园。
2023年年底,江门双碳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双碳”领域联合实验室,将开展碳计量与碳资源利用、新型高效光伏、碳政策与碳经济等方向研究,推动“双碳”前沿技术研发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如今,江门双碳实验室研究成果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成功推广,果蔬普遍增产30%左右。针对陈皮产业,江门双碳实验室初步建立了不同产区的陈皮特征数据库,目前对于新会产区陈皮识别准确率达92.5%以上,对于新会陈皮年份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
在江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党员是亮丽的风景线,也是这座城市奋进路上的中流砥柱。
政治上的坚定,源自理论上的清醒。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引导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全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历年来,江门将党内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为广大党员干部补钙壮骨。
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江门依托“一书一片一剧一阵地一展览一特刊两报告会三讲座”开展学习教育,制定出台8个方面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抓好105条问题的整改。
2021年,江门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聚焦主题主线,精心组织实施,创建“侨批中的党史”“党史邑事”微课堂等特色品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达到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
2023年,江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突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全市各级全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主题教育成果更加可知可感可及。
今年,江门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建立市县两级纪委监委派驻机构督学机制,强化警示震慑以案促学,组织“送课上门”廉政辅导320场次,编印发放典型教材3.6万余本,全市1.3万多个党组织、22万多名党员进行了一次党纪大学习、党性大锤炼、党风大提升,为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始终坚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突出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统筹推进各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近年来,江门大力实施省委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深化实施市委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力。特别是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1+6+3”工作部署,即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全面实施“六大工程”,系统推进三大保障体系工作,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又提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标杆城市。
围绕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力量薄弱重大难题,江门建立党委统领、上下联动、贯通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成立市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围绕重点任务组建8个工作专班,以“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市委书记专题会”系统推动,县镇两级参照成立,成功创建全省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市,并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75年来,在机关、在农村、在社区、在非公企业、在项目建设一线,党的组织优势得到充分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组织力量、组织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勃发了新动能。
今年是新会区双水镇委党校建校的第65个年头。从当初简陋的旧村屋、木桌椅,到如今多媒体教学设施完备、条件完善的教学楼,双水镇委党校的变化显而易见。
这是我市抓好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动典型。“65年间,双水镇委党校历经6次迁址,教学设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但办学初心不变。”双水镇党委书记、双水镇委党校校长曾庆华介绍。
65年间,双水镇委党校注重总结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紧跟党的事业发展和时代需求优化办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双水镇委党校教员将党的方针政策、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等,编成民谣进行传唱;20世纪90年代,双水镇委党校升级教学模式,每期培训开班前,组织教员们各定2至3个题材进行备课并安排试讲……
“当年党校教员要到基层备课,了解党员的模范先进事迹,根据在基层搜集的资料编写教材,让党课更接地气。”双水镇委党校第七任校长谭群可回忆。
近年来,双水镇委党校探索打造“实战式”课堂,让党员在“实战”中提升工作技能;创新运用“教师讲授+案例介绍+学组讨论+观点辩证+教师点评”的教学方式,让学员在主动思考、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头脑风暴”。
如今,双水镇委党校探索出党建类、农业类、经济类、专业类、群团类五大“套餐式”课程和“线上党校”教学课程,开展集中式、自选式、研讨式“三式融合”教学,并形成农村基层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Copyright © 2002-2025 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